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工程
北京市轨道交通小营控制中心
T2车站装修完成
机场线高架区间接触轨及感应板布置
参建单位: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获奖情况:2015年第十四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获金奖
简要技术说明:
机场线是连接北京中心城区与机场之间的快速客运专线,主要服务于航空旅客。机场线选用了技术先进、最高时速为110公里的直线电机运载系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是一套全新的技术。我院承担了机场线供电、综合监控、PIS、FAS、BAS和门禁系统的设计工作,工程仅历时3年零1个月,是我院第一个涉及专业最多、建设周期最短的综合性大型地铁项目,安全运营至今,获得了建设和运营单位的好评,主要技术特点及创新点如下:
(1)供电系统:
1)
在全国首次应用了基于IEC61850数字保护技术的“双环网供电+电流选跳保护”10kV供电网络,保护装置数量少,设备投资低,保护闭锁的完善性高。
2)
在国内轨道交通首次采用了电池整合为基础的直流电源整合系统,在减少各整合系统电池配置数量的同时,保障供电质量,实现蓄电池统一管理,大大减少了维护工作量。
3)
在北京地区首次应用了下接触式钢铝复合接触轨系统和基于直线电机的感应板运载系统。减少了维护工作量,相对提高了人身及接触轨的安全性。
(2)综合监控系统:
机场线对综合监控系统集成、互联对象优化,仅将与行车、乘客直接相关的系统进行接入,集成PSCADA、BAS、PSD、ACS、DYZH,并与ATS、FAS、CLK及TCC互联。
(3)PIS系统:
在国内轨道交通车站中率先引入航班信息,各车站实现了航班到发信息及航班延误信息的显示,为航空乘客提供了方便。
车站成功引入以“数字北京信息亭”强大数据库为依托的多媒体查询终端,为乘客提供车站周边地理、商业、交通、旅游等信息。
(4)土建工程
1)在北京首次采用明挖无柱双层结构形式,T2站结构净跨14.2m(加宽段14.9m),高14.04m,结构顶板采用折形板形式;由于车站为无柱大跨结构,车站内部布置及景观效果大大改善。车站以乘客的使用需要作为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并充分考虑站址环境内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和桥桩保护等关系,因地制宜,通过改造既有通道和T2航站楼平层换乘,通过在既有车库楼外墙开洞,和车库楼连接,这些设计极大地方便了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
2) 国内首次下穿正在营运的停机坪,穿越长度272米,覆土8.6-10.2m。由于盾构通过时T3航站楼未建成,T2航站楼比较繁忙,停机坪和滑翔道飞机滑行的次数多,为确保飞机安全,机场方面对地面沉降要求严格。由于是国内首次下穿停机坪和滑翔道
3)T2区间地下段为特长区间,盾构一次推进4108m,且盾构下穿机场U形槽覆土仅3.9m,属超浅埋隧道施工,国内类似工程不加反压的较少。
4)T2站站厅层通往车库楼地下二层的通道,对既有车库楼外墙(该墙体为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开洞尺寸为5.2m×3.6m)进行预应力筋切割,由于切割预应力筋风险较大,国内类似实例较少,为后续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推广应用情况:
机场线相关创新成果在北京及全国后续线路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基于IEC61850数字保护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应用;直流电源整合方案在北京15号线、在建北京16号线和平谷线推广应用。